翔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pg电子竞技平台

浅论大与强之于企业发展之路的选择

作者:     来源:集团总部     日期:16/03/31
分享到:

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进口一些特殊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言论一出,全国舆论为之哗然,为何一个全球gdp总量排行第二,钢铁业产量规模历年位居世界第一,甚至于只要有足够的需求其生产能力足以供应全球3/4钢铁需求的泱泱钢铁产能大国会造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如何从一个钢铁大国转变为一个钢铁强国的讨论一跃成为国民热议的话题。

纵观世界强国及众多企业的发展,无不经历从小变大,由大转强的发展历程。如何解决国家产业布局及企业发展由大转强,是国家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能否向前跨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性命题。

至于中国钢铁企业为何造不出一颗圆珠笔的笔珠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财不如人,而是因为国内的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科学、技术水平不够高等现象,这些问题压制了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原始的创造力与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行于江河湖泊的舟楫与在大海中搏浪弄潮的船舰有着本质的区别。舟船之别在于:舟小而轻灵,适行于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所需人员较少,操作流程及其管理复杂度较简单,舟的管理以直率型、粗犷型为主,所见即所得,易于穿插转向;船大而稳重,适行于大江大海,度浪如履平地,所需人员较多,操作流程繁琐,管理复杂度高,分工精细且职责分明,船的管理重于计划性与制度性,所订的计划、目标与航向须精准有效,计划的执行须坚定不移且雷厉风行,就算惊涛骇浪也不轻易调整既定的航行线路与目标。

当百川入海之时,亦是舟船转换之机。百川入海乃大势所趋,以舟入大洋则难逃被风浪倾覆之命运,然则以舟换船后入大洋亦乃势所必然。一个企业若想做大做强,都必然离不开由粗犷型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的体制改革浪潮,亦即舟换船的必然性。但舟船转换却并非简单的整体迁移。

若用舟船的转换看作企业的管理转型亦然:舟之管理,犹如企业的粗犷型管理。企业管理者直接参与整个运作流程,事必躬亲,整个团队管理的凝聚力、执行力与创新力都可归为核心领导层的个人能力与魅力体现。

船之管理,则犹如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若论精细化管理则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人力、资源与财力的管理成本及复杂度会呈现指数级增长,此时领导层的个人光环已经难以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而由此产生的管理不足的点及面,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并蚕食企业利润。此时合理且有效的体制则能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领导层制定的方向与目标正确无误,中下层人员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与流程进行工作安排,则可使整个企业集团的凝聚力、执行力与创新力都归附与一套优越的体制而非个人。此时船舰才能如履平地地驶入大江大洋之中,此亦企业体制改革之于企业升级转型之必要性。

综合我们翔顺集团的现状,如何由大转强,如何在百川入海之时把握舟船转换之机,则是一个大命题了。集团领导层提出的体制改革的口号是顺势而为切合并领先于国民热议的话题,是包含着高瞻远瞩的远见及深谋远虑的布局,我们并不会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百年老店”这个宏伟而远大的目标,并且要把“百年老店”这个梦想变成现实,那么体制改革就是必经之路、必由之道。

然而每一次的体制改革都必然会带来切肤之痛,是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则是每一个改革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古语云:扬汤止沸,不若去薪;临渊羡鱼,不如结网;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舟造得再大,亦只能行于江河湖泊;船再小亦强于舟,能行于四大洋五大洲之间,迎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网站地图